首页 > >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第845章 陕商(3/5)

目录

而徽州远离边塞,山高路远,徽州商人更无力参与其中。

这也是明朝初年陕商比晋商、徽商起步较早的重要原因。

自此,留在西北边塞种粮食,已失去经济上的意义。

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一起,纷纷来到运河沿岸的两淮食盐转运枢纽扬州,成为专业盐商。

据记载,当年会集扬州的陕西商人不下500人。

声显赫者有“三原之梁,泾阳之张、郭,西安之申,潼关之张,兼籍故土,实皆居扬”。

这标志着一个冲出潼关、走向全国的陕西商帮开始成型。

正是在扬州,他们与蓄势已久、雄心勃勃的徽州盐商狭路相逢了。

在明代,作为盐商的陕西商人,实力曾凌驾于山西商人之上,其老家是三原县、泾阳县、绥德州等地。

聚集扬州的陕西盐商,出于保护自身共同利益的需要,出资修建了陕西会馆。

后来为了对付徽商的竞争,又与山西盐商合资共建山陕会馆。

那时候,山陕商人实力仍然强横,徽商不时要从他们手中购买盐引。

山陕会馆,独自建在靠近运河的大东门东关老街。

而徽州及湖南、江西、岭南等商帮会馆,扎堆于新兴市场小东门一带,反映出商帮势力兴起先后的历史轨迹。

常住扬州的陕西商人不仅经营淮盐,还将业务扩展到典当、布匹、皮货、烟酒等行业。

但既占地利、又得人和的徽商异军突起,咄咄逼人,且因其“左儒右贾”的传统。

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动辄喜欢发起诉讼,与山陕商人屡屡发生商业冲突。

明朝末年扬州有名的商籍之争,实际上正是山陕商人与徽商之间,在商场积怨的一次大爆发。

在盐商云集的淮安、扬州二府,山陕商人因是外省入户定居而获朝廷特批拥有“商籍”。

其子弟可入读淮扬二府的学校,每年还有7个不用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的名额。

而徽商的家乡徽州与淮扬同属南直隶省,按规定,其子弟不得在当地上学。

明崇祯五年,经徽商联名上书,巡查两淮盐政的官员上书,请求凡盐商子弟均可就地入学,获得皇帝批准。

但这无形中损害了原有学籍的山陕商人的利益,引起大家鼓噪。

恰好时任扬州知府又是山西人,支持同乡的抗议,此政策遂缓行。

到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徽商旧事重提,“西人复大喧哗,争讼不已”,终于又不了了之。

直到建奴麻子年间,经徽商多方运作,建奴才特许在扬州商籍下增加7个名额,让徽商子弟就地参加科举考试。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神鬼复苏:我在异族当老六 大佬归来,假千金她不装了 二嫁成凰,战神宠她上瘾 恶女娇蛮,高冷皇叔夜不能寐 困娇莺 精神力为0,但手撕3S级虫族 兽世团宠:绝色兽夫太撩人 你惹他干嘛?他是排行榜第一 赶海:我靠无敌运气,承包整个大海 斗罗:重生成团宠,我疯狂开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