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华夏名人录

第145章 魏惠王(3/5)

目录

迁都大梁

魏惠王九年(前361年),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东部地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并确保国都的安全,魏惠王决定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这一决策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迁都后,魏惠王投入大量精力建设大梁,使其成为一座宏大而坚固的城市,拥有12个城门,城高七仞(17米),并设有宫城、市场、手工业作坊、居民住宅区等分区。此外,他还多次与韩、赵交换土地,使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片,并控制了轵道(今河南济源一带),从而形成了十分有利的战略形势。

惠王称王

在魏惠王统治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进一步加剧。魏惠王在逢泽之会时称王,成为了第一个称王的中原诸侯,这一举动标志着周礼秩序的进一步解体,也反映了魏国在当时中原地区的强势地位。

2、经济

兴修水利

魏惠王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他在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开凿了一条大沟(运河),使黄河的水流入圃田,又从圃田开凿运河,历经多年开凿完成了鸿沟。鸿沟的主干与济水、颍水、淮水、泗水等自然河流相互贯通,在黄淮平原形成了以鸿沟为主干、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完整的运河网。这条运河不仅对当时的航运起了重要作用,还灌溉了农田,使鸿沟流域成为重要的农业丰产区。

施惠于民

魏惠王大力鼓励垦殖,把大梁城南的逢忌泽薮让农民开发经营,改变了统治者独占山林川泽专利的局面。这一举措既改善了民众的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此外,他还通过移粟、迁民的手段赈济灾民,并推行宽仁的经济政策。在魏惠王的统治下,白圭和惠施等贤臣相继为相,他们制定了减轻人民负担的田税政策,得到了魏惠王的认可和支持。

3、文化

折节下士

魏惠王在接连遭遇战败后,开始折节下士、奉以重币,吸引各国人才前来魏国。这一时期,阴阳家的邹衍、儒家的孟轲、名家的惠施、道家的庄周等名士都来到大梁,使得魏国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此外,魏国天文学家石申在魏惠王十年(前360年)观测了数百颗恒星并发表了《石氏星经》,在我国天文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4、军事

训练武卒

魏惠王沿用了魏文侯或魏武侯时期吴起开创的武卒制度。他采用按一定标准考选的办法来选拔“武卒”,并给予他们免除全户赋役和田宅赋税的优待,从而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然而,武卒退伍后仍然享有这些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很大负担。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这位女宗主有亿点点强 你以为这是惊悚文? UMA合集 被好友的舅舅看上了 废柴逆袭:腹黑魔尊也温柔 林鸢传 一统江湖:他只是一个小虾 别叫我校长,叫我师座 侄儿莫慌,待我端了这盆煞星 剧情又崩了,病娇男主尽到怀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