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认知(国庆快乐)(2/5)
所以这其中的区别在哪里呢?是什么造成了“它”的不同表现呢?
顾时想,恐怕值得“它”注意的不是地图本身,而是某种行为。
也就是,“破坏地图”这个行为。
他将完整的虚线区域地图喂给了兔子,兔子在吃地图的时候就是在对地图进行破坏,“它”的注意力因此转移到了兔子上。
发现“兔子园区笑声”的蓝衣员工撕下来游客守则的最后一页,手里握着的是一份被破坏的地图,而其他游客手握的则是完整的地图。在这样的对比下,“它”的注意估计就会再次转移蓝衣员工身上,并随着他前往大象园区,忽略掉其他的游客,从而保护游客顺利离开动物园。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破坏地图能引起“它”的关注,但顾时推测,这或许跟异常事件集中发生在虚线园区内有关。
就是不知道到底是虚线园区催生了集中在这里的异常事件,还是异常事件的发生给虚线园区的划分提供了依据。
以此来看,“它”也大概率不会离开虚线园区范围,不然危险的地方可就不止这里了,动物园这么大,如果所有地方都有危险,那根本不可能开到这个规模,吸引来这么多游客。
目前的规则都限定在虚线园区的范围内,发生的事件其实也就在这几个园区间来回转。
狮子园区出事了就转到海洋馆,海洋馆出事了就转到兔子园区,兔子园区出事了就转到大象园区。
“而等到“它”到达大象园区后,恐怕接下来就又会有其他的应对方案……”
突然,顾时停下脚步,微微偏头在原地等待了一会儿。
“果然,‘它’现在已经到大象园区了是吧……”
没有多做停留,顾时继续赶路。
和他的推测一样,在这条自救行为链中,“它”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大象园区。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仔细想想看,这一路上将“它”带到的地方其实就是两个园区,兔子以及大象园区。
而这两个园区的动物,也正是规则里频繁出现的,异常事件象征性动物。
或许这两个动物会如此经常地出现异常情况,就与这条自救行为链有关。常常地与“它”进行接触,导致兔子与大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沾染了“它”的污染。
但也有可能,这两种动物之所以会幸运地成为用来引开“它”注意的存在,并不是什么偶尔事件,而是因为“它”本身就喜欢这两种动物,所以它们才成为了规则中的安排对象。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