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2023.2.23)(2/5)
欲望从未消减过,只不过从一个平台搬到了另一个平台,同时,不需要的人依然不需要。这只是一种消费。
点睛之笔,媒体塑造现实。到底是不是?只能说影响挺大。
普遍与专对,是第三个矛盾。这个矛盾不好说,在我看来似乎明显,又不太明显,大权在自己手里。
我的悲观来自于我的个体性,而实际上,人类是社会性,公有部分越多,连接越紧密,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稳态,以及专对。看事情不能只考虑一面,同时也要考虑因果律。
也就像,图书管理员与游戏厅厅长,看到的世界与对人的评价,会不一样,是因为环境的局限性。
忧虑吗?其实也不,如果能在不同尺度下观察事物,会发现这一些是最好的安排,至少我能接受,就没必要谋求解决办法,也不必深入研究,我打算浅尝辄止。
一滴水只能顺着河流的方向,而河流自己呢?不也一样受天命支配,随遇而安,即便是山海也有海枯石烂,即便是星空也有斗转星移,没有什么是完全受自己摆布的,所以,做你能做的,这个封装很不错。
要知道能量有限,最好把大部分都用在正用的地方。于是人,应该是较为专一为佳。(我写东西很少用佳字,几乎不用,不明白为什么。)
它一直都是染缸,只不过如今不稳定,颜色一天一变以至于,多态性居然在快速变化中稳定了,变得快的确可以瞒过眼睛,也瞒过时尚。
私人与公有的边界会变得更模糊,人们逐渐把私人的东西内嵌于公有之中。结构越见复杂化。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