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道统之争!(4/5)
自然就可以用天命大旗批判皇帝。
但……
许尚更要预防以下克上的事情发生。
如果皇权被框限太狠。
下面的妖魔鬼怪只会此起彼伏,各种粉墨登场。
毫无疑问。
乐正氏的外王之道,就是标准的看似有理,实则随时能够以下克上的政策架构。
这时。
华阳太后不悦的道:“哼!这个乐正氏,我要收回刚刚对他的看好。”
“哈哈!”
许尚轻笑道:“倒也不必如此……老夫还是那句话,乐正氏在内圣议题上没能占优,论及外王就只会更加的一败涂地。所谓的剔除司法和刑罚,再用【天人相应学说】进行监督替代,明显是他临时起意加上去的,漏洞太多了。”
许尚觉得小赵只要度过前期,中后期这场辩论,基本上就没啥悬念了。
“夫子所言在理。”
华阳太后笑笑,随后她转而道:“夫子,这个以吏为师政策,详细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
华阳太后对于国朝政策,了解的终究不是太过详尽。
许尚闻言解释道:“很简单,正所谓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当以吏为师矣!”
“大体的意思就是明君治国,根本无需什么古之典籍,德化教材,哪怕是先王之言都无需遵守……只要让官吏明悉法令,再以师傅的名义,教授给民众,天下自然可治。”
“因为人性本恶,趋利避害,法家赏善罚恶,百姓就会依据法令行事,根本没必要搞什么教化之事。”
“综上,儒与法犹如水火相斥,就算暂时因为形势所迫,互相兼容,可只要逮住机会,两者就都会想着全力剔除对方。”
“但话又说回来,让秦吏作为九州百姓的师傅,传授秦法条例,这件事本质上是可行的。”
“就像儒家通过教化,让百姓晓廉耻,明是非,也是可行的。”
“问题在于,儒与法都不能过头,因为……过犹不及,必须得两者并重。”
“皇帝一手法令,一手教化,方为治国上策。”
……
许尚彻底给出了论断。
其实都是他在国运论中的第一课内容核心。
外儒内法,百家并行。
区别在于。
现在他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到了法家和儒家的纯粹理想国。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法家非常简单,就是想要通过以吏为师,把法令传檄天下,进而法匡万民。
无需教化。
甚至无需遵从先王遗志。
儒家也同样简单,教导君王内圣,上行下效,官吏和民众,人人皆需遵从内圣之理,再由天人相应学说进行兜底,便可达外王的大同盛世。
无需法令,更不用刑罚。
总之一句话。
我儒家就是不想带法家玩儿。
今儿个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原来如此。”
华阳太后轻声道:“果然啊!文人相轻,明明儒法同出一脉,却能互相针对到这种地步,实在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许尚勾起嘴角:“诸子争锋,百家争鸣,道理不辨不明,思想理论总要碰撞出一些火花才有意思。”
许尚并不反感儒法相争。
因为纵观青史。
东方哲学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争鸣中,不断进步完善的。
先秦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直至现代科学……
看似只是一群人在那坐而论道的打嘴炮。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