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二十八章 建立陈汉——陈友谅(4/5)

目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陈友谅一方虽然人多势众,号称六十万,但在史书记载中,能够见到名字的、拼死作战的将领,却只有陈友谅嫡系的一两员大将,那些被强力整合进来的人们,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表现。一场战役,双方人数相差悬殊,一方占有压倒优势,却一开打便成了一场胶着战,上述因素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胶着状态,本来恰恰是陈友谅应该极力避免的,与朱元璋准备得很不错的后勤补给比较起来,陈友谅人数上占压倒优势的六十万大军,立即在茫茫鄱阳湖上显现出了组织与补给上的困难。

尤其糟糕的是,在双方胜败尚未分明的时刻,陈友谅部下的两员重要将领——左右金吾将军,又先后率兵投到朱元璋的阵营,这可能使草莽气息颇重的“大汉”皇帝陈友谅,顿时陷入到了一种焦躁之中。在随后的一次激战中,这位焦虑得已经失去镇定的皇帝,掀开自己旗舰的帘障查看战况,结果,被一支不知发自谁人之手的箭矢一箭射中眼睛,并贯穿头颅,当场死亡。就这样,其统帅的六十万大军,在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数上绝对优势的情形下,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只有很少一部分跑回了大本营,建国仅仅三年的“大汉”国,不久便土崩瓦解。

从众多史料的记载来看,陈友谅雄心不小,胆量极大,不乏以权术驾驭部下的能力,在很短时间里,迅速整合出一个在割据群雄中土地面积最大、人口与兵力最多的“大汉”国,一时间相当咄咄逼人。从投身造反开始,到自立为“大汉”皇帝,他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这种顺风顺水,可能造成了他极好的自我感觉,以为自己真的是天之骄子,天命所归,于是骄横自负,甚至在处理事关重大的军国大事时,都显得相当粗疏草率。显然,此人综合素质中的重大缺陷,是导致其毁灭的致命伤。他似乎从来没有过谋定后动、事缓则圆的深谋远虑,做起事来,常常是跟着感觉走,事到临头先干了再说。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斗罗之光耀天使重塑世界 谢谢你,拯救我的人生 我的宝可梦有亿点小问题 游神星曌 李三古堆 春秋晋国风云 都市龙医:我和绝色老板娘的孽缘 快穿恶女人生,不做主角踏脚石 废土世界打工指南 天灾第十年跟我去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