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先秦诸子百家之名家讼师邓析(4/5)
典型的就是“仁”,当夫子说出仁时,你文字描述的仁与其心中的人总有差异的,与其他人理解的仁也各不相同。最典型的仁的对象包不包括城外的野人呢?就这一个怕是能吵到战国结束。
正是因为仁的实相当的空洞多变,这就导致几千年来,很少有朝廷将仁落到实处。口惠而实不至,则是多数状态。事实上,哪怕到现在大明朝,仁的对象包不包括逃税到山林的隐居客山人还得吵不清楚。另外你的仁就是我的不仁怎么办?比如前朝大元皇帝忽必烈的宰相阿合马一度想摊丁入亩,废除丁口税赋,只收田税,做到天下同仁。却遭到蒙古、色目人与汉人贵族士绅豪族的联合反对,最终身死。目前看来,有些人,还是支持人人得仁,但有的人应该享受更多仁才是。
除此之外,仁到底包含什么,是饿不死就叫仁,还是吃饱才叫仁,还是吃饱穿暖才叫,这更加说不清楚了。恐怕多数读书人心里,饿不死就叫仁吧?否则,要是实现不了,岂不是自己施政不仁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