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战前夕(上)(2/5)
张浚原本是一介书生,政和年间年仅弱冠的他便登进士第。靖康之变后,张浚到了应天府,因他一意主战,遭到主和派权臣的排挤,直到苗刘之变时,张浚得以立下大功,才三十三岁便被赵构任命为知枢密院事(只比刘錡大一岁)。
张浚随即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中兴方略,其中他指出:“汉沔为形势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计,斯可定矣……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
赵构对于张浚的上书非常重视,因而任命了他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使他得以便宜黜陟,尤其是他还有权授予节度使【1】给有大功的武将。张浚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如此权柄,其实正在于他乃是容易驾驭的文臣,且根底尚浅,羽翼未丰。从后来的情况看,张浚确实是有先见之明的,他的到来也恰逢其时,只是张浚之才薄,不足以堪当如此大任。
在张浚前往陕西之前,赵构就曾反复告诫张浚,希望他不要急于求成,毕竟如今金军锋芒正盛,而陕西一带近年连遭兵燹,元气有待恢复,不如休养三年再行反攻不迟。
建炎三年十一月,张浚出巡关陕,有鉴于先前各西军将领缺乏配合、各自为战的弊政,张浚便做了一番重大的人事调整:身为文官的熙河路经略使张深被罢黜,以刘錡之兄刘锡取而代之;令任命原陇右都护刘錡为泾原路经略使,孙渥为泾原路经略使,先前也曾在苗刘之变时立功的原西军将领赵哲为环庆路经略使。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