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济源(3/5)
观内还保留了唐代《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宋真宗诗赐贺兰先生碑》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其中《太上老君石像碑》被金石学者誉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弥足珍贵。
大明寺:位于济源南部轵城涂沟河东侧,处在汉代著名诸侯国“古轵国”中心地带。是著名的佛教寺院。原为西汉初年轵侯祖庙,北宋时期改建为寺院,名通慧禅院。金代末年遭战乱被毁。元初,主持总公、恩公师徒历时三十年,重建寺院,扩大规模,使大明寺重新兴盛。大德十年(1306年),时在怀州当王爷的元仁宗曾亲临大明寺,焚香祭拜,并颁布令旨,保护寺院财产。明清两代,不断增修,香火鼎盛,规模宏大。
此大明寺坐北朝南,总体布局呈长方形,元、明、清历代古建筑13座,依中轴线而建。左右堆成,次第为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遗址、阎君殿、小坛、中佛殿、伽蓝殿、地藏殿、后佛殿等。其中中佛殿为院内主体建筑,建于元代初期,手法豪放,构建精美。后佛殿梁架彩画,色彩华丽,栩栩如生。
阳台宫:济源西北80里“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华盖峰南麓,为王屋山“道教三宫”(紫薇宫、阳台宫、清虚宫)之一。
此宫为唐代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奉唐玄宗李隆基之命,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王屋山“自选形胜”而建的皇家宫观。道观落成后,唐玄宗御书“寥阳殿”匾额,又令其胞妹玉真公主入观学道。
金正大四年(1227年),道士王志祐主持重建了阳台观,使之重整复盛,并改名为阳台宫。元、明、清各代,都对阳台宫进行过多次修葺。
阳台宫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级递升。平面建筑布局依中轴线而建,依次有山门、大罗三境殿、东西廊房、玉皇阁、王母殿、长生殿、白云道院过厅等。院内数十通各代碑碣,记载着阳台宫的千年兴衰史。五株擎天古柏和千年娑罗树,更增加了道院的肃穆庄严。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