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国是参与(上)(4/5)
“说开埠通商不好,那目前与西洋诸国贸易怎么说?
人家苏亦维亚把姿态摆的相当之低,条件比以前各国的都好,你让我咋拒绝?
啥地方不满意,人家立马就改,咱扶桑号称大国,那总得讲点道理吧。”
对此大家只有叹息,打又打不过,甚至没开打自己就散伙了,
这神仙也没办法啊,因此呢,六个参与,把头一缩,这事就一直拖着。
这其实是老成持重的做法,如果光提苏亦维亚通商一事可不行,不管通不通过,这都是个药引子,与其闹到不可收拾,还不如拖着,事缓则圆嘛。
可问题是,一件事可以拖着,总不能事事都拖着啊。
所谓的“国是参与”,在大政委于幕府的前提下,其实还是有不少事情的:
其实从第一次公武合体开始,朝廷就收回了一项重要权利,那就是尽管“大政委于幕府”,可如果朝廷愿意,还可以就大政咨询诸侯——建立“国是参与”的法理,就来源于这一条。
可啥是大政呢?
比如扶桑与诸国的贸易,就属于大政。
而“国是参与”们最早讨论的,当然就是横滨锁港一事。
去年幕府承诺十年攘夷,朝廷要求拿出章程来,当时横滨锁港就是第一条。
可今年幕府态度转变,说横滨锁港在三国炮击下关之后不现实,只能限制贸易。
好歹横滨的交易数据翔实,贸易额确实下降了不少,加上这次幕府的态度强硬,这才好歹糊弄过去。
但这也是御敕事件闹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横滨不锁港,属于幕府对天下违约在先,再与苏亦维亚通商协约草案关联起来,那幕府岂不是要正式反对攘夷吗!
至于还有啥是大政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