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国是参与(上)(2/5)
按他的想法,第一次公武合体的失败,是因为武力攘夷和温和攘夷两派之争,可八月一八日之变后,武力攘夷派大部分退出京都,那事情不是应该变顺利了么。
开始时,确实如他所预计,这第二次上洛后,幕府这边一强硬,朝廷就让步了:
“公武一和决断”由朝廷主导变成了幕府掌控;
接着,罢黜了一批激进公卿,换了一批支持公武合体的上来;
更为重要的是,又以敕旨的形式,重申了“委任大政于幕府”;
而且呢,二月底连年号也改成了“元治”,暗示朝廷彻底放弃了激进攘夷的想法。
可谁成想,只好了一个多月,幕府和朝廷之间的争执又剧烈起来:
事情的起因,还是与西洋诸强的合约有关。
去年,文久三年(1863年)十二年二十九日,幕府与苏亦维亚签署了通商协约草案。
而如今双方争执的焦点,则还是御敕的问题。
说起御敕,这是朝廷和幕府之间绕不开的老问题:
从嘉永七年(1854年)的《扶桑米人和亲约定》开始,幕府与米、英、兰、鲁、佛兰西、佛朗基、普等
国签署了各种约定,可直到现在,这些约定没一个得到了朝廷的御敕许可。
一直以来,齐昭一系与幕府中枢抗衡的大义,就是这个御敕问题——无朝廷的御敕许可而擅自开国开港,此无礼也。
这个问题呢,已经变成了幕府的积年痔瘻,一碰那就流血不止啊。
虽然这次与苏亦维亚的通商协约呢,在江户签的是草案,然后规规矩矩找朝廷审批,可依然引起了公卿、诸侯的愤怒:
幕府不是说十年攘夷么,这一边说攘夷,一边继续扩大通商,啥时候能攘夷成功啊?
如今说话管事的,包括六个朝廷“国是参与”,庆喜、庆永、容保、岛津齐彬、山内丰信、伊达宗城,再加上关白二条齐敬、将军家茂,整好八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