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力挽狂澜(1/5)
那郝峰却毫不理会主持人让他停下的意图,他高声问道“张检,听说您是我是我省的公益诉讼专家,曾多次在公益诉讼中胜诉。据检方披露的资料,您一般选择的公益诉讼对象都是市值巨大的上市企业,而且一般越是影响深远的大案,你越能调动各部门的资源,像之前的“南江集团案”,而在这次的调查中,涉及到的津药化工同样也是一家即将上市的明星民营企业,市值超过十亿。而且同样也涉及到巨大的市值波动,这样,不禁让外界猜测……是否我们检方,在公益诉讼的起诉对象时,会优先选择这样市值巨大的民营企业?”
这个问题在此刻提出,无疑于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要知道,今年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最为艰难的一年,国经济增速放缓,大片企业倒闭,整个国家经济已经逼近危险边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没有国家兜底的民企,在这个温暖的初夏,许多民营企业都感到了寒冬的肃杀,也正是这个关键节点上,经济学家一大批专家提出了“民营企业已经完成历史任务”、“将民营企业交给职工”等等荒谬观点,一时间“民营经济离场论”喧嚣尘上,甚至还有人喊出了“消灭私有制!”这样的搏人眼球的可怖言论,在这舆论氛围极其敏感的时间点,此刻的荆沙河污染案必将更为引人注意。
毕竟在司法改革初始,公益诉讼的提出伊始,就有许多声音认为,这是国家在收缩检察权力后的安抚之举,对付的就是不听话的各大企业。而许多津港企业家也暗暗将这次案子作为整个津港商界的风向标,甚至当作整个南州省经济形势的风向标。
而此时,这南方新闻的记者在这样的场合,问出这样的问题,如何不令人遐想?
张睿明也心知肚明,这郝峰故意选择自己来问这个问题绝对是慎重考虑后的选择,直接问张圣杰,可能早就被下面人给拦住了,而问陆检察长的话,明显老同志嘴比较严,很可能不会回答他。
所以,在这些人眼里,只有看起来最年轻,又做过这么多公益诉讼的自己最适合拿来当突破口。
早听说南方新闻难对付,果然如此!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