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口不择言(2/5)
目前新党执政,那么若自己此时仍是苏轼门生的话,岂不是大事不妙?
科举大业也许就会就此半路夭折?
难道苏轼为了不耽搁李三坚的前程,从而有意将李三坚逐出师门?
他真是这个意思吗?李三坚越想越觉得自己猜测得不离十了。
李三坚想到此处,是如坐针毡,真恨不得离开跑回儋州当面问问苏轼。
“你有何高见?”叶梦得见李三坚一副坐立不安的模样,于是问道。
“皆不可取!”李三坚想着苏轼的事情,想着苏轼的遭遇,于是脱口而出道。
李三坚这句话声音较大,顿时引起了周围士子一起转头相向,均疑惑的看着李三坚。
“这”李三坚被众人看得有些不好意思,脸色有些泛红,不知道是喝酒喝的,还是其他原因。
“翰韧,有话直说。”叶梦得随后说道。
“是啊,翰韧兄,你的见解定有其独到之处的。”曾公明也对李三坚说道。
冉云彪也看着李三坚点了点头。
李三坚年轻,对朝中之事是一知半解的,在诸多年龄比自己大了许多的士子面前,本不想说什么,可架不住众人的眼光,架不住好友对自己的期望,期望李三坚能够出出“风头“,让众士子对岭南举子刮目相看。
再加上李三坚喝了不少的酒,酒已半酣,于是开口说道“内斗乃是祸乱之始!自古到今就是如此。正如少蕴兄所言,斗来斗去,耗费的可是我大宋国力。汉末钩党、阉党之争,酿成党锢之祸,自伤大汉根本;西晋太后党、 后党 诱发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灭亡;天宝李林甫、杨国忠权争,诱发安史之乱,李唐自此元气大伤,至灭亡仍未恢复;南衙北司之争,诱发二王八司马事件及甘露之变。
如此先例,是数不胜数,我朝此时陷入党争,离党锢之祸不远矣。”
虽李三坚历史知识匮乏,但师从苏轼及灵山县县学期间也读了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籍,因而还是能够说出一些历史事件,只不过这些历史书籍只记载了本朝之前的事情。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