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假报纸、假新闻,票盐法(4/5)
尽管小冰河期确实影响很大,北方数省接连受灾,蝗、水、旱涝等灾害轮流出现,持续数十年。
但让老百姓揭竿而起、战乱蜂起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朝廷的加派。
朱由校虽不十分确定,可也开始注意,努力使自己不重蹈覆辙。
当然,他还有别的办法,比如从海外购粮,向川、黔、滇移民,甚至是向南洋扩张,为大明百姓争取生存空间。
办法总比困难多,而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也不算是真正的问题。
朱由校批完了甘陕巡抚左光斗的题本,颇为感慨地吐出了一口长气。
其实,从去年到现在,各地报告受灾的也有不少。虽然地域小,灾害也不算太严重,但朱由校都是郑重对待。该赈即赈,从不拖延。
在他看来,这是应对更大规模灾害的练习。如果这都应付不了,等到数年后灾害高峰到来,情况糟糕到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抬头看了看门口,还不见李成成回来禀报,朱由校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轻举妄动。
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好消息,如果有了,李成成都肯定会跑来通知,让他安心放心。
现在这种情况,只能说明还没有结果。自己去了也是一样,帮不上忙还添乱。
朱由校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取过一本有特殊标记的奏疏,有些随意地阅看起来。
这是商会方面的上书,虽然皇帝给了权利,但商会也不敢轻易使用,怕上书多了惹皇帝厌烦。
朱由校看到是江南商会的,初时也没上心,但看着看着,神情凝重起来。
改革盐法是朱由校已经产生的想法,但如何改,他还没有完善的方案。但有一点,晒盐比煮盐的成本低,数量多,最终淘汰煮盐这是肯定的。
两淮以煮盐为主,盐价很高,称为熟盐;广东以晒盐为主,称为生盐,价格要比淮盐低一倍左右。
而这也是淮盐要划区销售的主要原因之一,竞争不过生盐,不规定销售范围的话,很可能被广盐挤垮。
朱由校也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派出董应举管理并扩大长卢盐厂,并另派干员赴山东日照开厂晒盐。
这两个举措是为了取代淮盐所做的准备工作,盐户这个世袭职业和阶层的划分,朱由校也是准备改入民籍的。
提高生盐产量,最终取代熟盐,然后再是生产精盐,这已经是朱由校规划好的发展路线。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