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1/5)
杨辕对殷姮的判断,虽然准了六七分,却还是有些偏差。
假如没有“成立轨道与运输部门”“逐步完善社会福利”这两件事在前,姜仲的门客是死是活,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她压根不会去多管闲事。
偏偏殷姮知道,接下来的几年内,昭国会有大量的基层岗位空缺,急需一大批识文断字,有点见识的人来填满这些岗。
这年代的识字率极低,先王身为王孙,之前十几年,无人看重的时候,还连字都不会写呢!
人才本就极其稀缺的情况下,门客与公卿的生死绑定关系,就显得很碍眼了。
安信侯造反,本就牵连极广。他那一派牵扯到的族人、党羽、门客乃至同乡,无一例外,全都要被清算。就算能保住性命,也会被贬为城旦、罪犯,发配去干最苦最累的活。
假如姜仲一系再倒,虽不至于到朝中无人的程度,因为底层胥吏还在。可对于新组建部门的计划,肯定是不利的。
想到这一点,殷姮又问阿布:“朝中三公九卿,究竟养了多少门客?”
阿布低声道:“长信侯富可敌国,封地又在丰饶的商於之地,方能蓄养数千门客。其余大人养得少些,也就百十余位。”
那也很多了啊!
姜仲一旦倒台,别的不说,他的嫡系至少要罢免个吧?
这些人都在朝中担任要职,手里也有一帮门客。不说个个都是高素质人才,至少一个基层公务员岗位,也能当得起吧?
但……
殷姮有些不确定。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