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大海啊,全是水(3/5)
朱元璋清楚朱振生财有道,将淮安给了朱振,以后他再也不用为吃盐的事情发愁了。
另外,因为北元实施了变态的盐政,将盐户编户齐民,实施类似匠户的制度,这些盐户要世世代代为国家生产盐不说,官府还让这些百姓听命于若干个团,同时又在包税制和盐引法之间摇摆不定,国家拿走的钱财有限,而这些百姓得到的收入更加有限,衣不蔽体,一日三餐也难以保障,但是却富裕了很多豪绅。
而经过张士诚控制的淮安,不仅没有任何好的变化,反而因为张士诚的绥靖媾和,让那些豪商搜刮了更多的利益,整体实力更加强大,这也导致各方势力在这里盘根错节,俨然成为一块私地。
朱振想要控制淮安,自然要先从盐入手。
这叫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水天相连,别说一眼,千眼万眼都望不到尽头,此时的大海没有后世的那么多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放眼望去是看不到尽头的深蓝色。
朱振的队伍在经历了数日的奔波之后,终于来到了繁忙的淮安盐场。
别看因为前些时日的战事,整个淮安上下都处于一种极其紧张的状态,但是盐商依然没有减少对盐户的剥削。
海边儿到处都是煮盐的百姓,站立高坡之处,远远眺望,之间错落有致的二十余处盐场,尘烟滚滚,百姓们衣衫褴褛,皮肤黝黑,面上覆着腌臜的面巾,迎着海风,辛苦煮盐。
元朝开始有晒盐一说,但是却并没有在淮安推广,而且最初始的晒盐技术,并不是跳跃式的,晒出来的盐并没有煮出来的盐好。
这导致淮安的盐场依然是煮盐,而且原材料薪柴,明显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
从山坡向身后眺望,来来往往看不到尽头的,都是用大车拉着薪柴的车队。
茹太素身为知识分子,并未似朱振将心思放在百姓身上,而是对大山大河别有一番感触。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