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夏侯婴(5/5)
有一次,夏侯婴乘车外出,走到长安东门时,马嘶鸣不肯前进,并不停用蹄刨地。夏侯婴感到奇怪,命令士卒掘马所刨之地,挖到三尺深时,发现一石椁。夏侯婴举火烛照看,发现椁中有铭,于是用水洗净,把上面的铭文抄录下来。铭文字体很古怪,夏侯婴的随从无人认识,于是去问博士叔孙通。叔孙通说:“这是古代的蝌蚪文,用今文写出,就是‘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夏侯婴听后感叹道:“天啊!我死后就安葬在这里吗?”后来他死了,果然葬于此处。
五、纪念和评价
1. 墓地遗址
在安徽省阜阳市发现了夏侯婴后代的墓地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珍贵汉简和器物。该古冢直径约6米,高约4米,呈馒头形。然而,古冢曾遭到严重破坏,不断缩小。夏侯婴一直生活在当时的首都长安(今西安市),即使去世之后,也安葬在长安城东处,墓地被当地人称之为“马冢”。据宋《长安志》记载:“马冢,汉滕公夏侯婴墓,东临灞水,在饮马桥南,时人谓之马冢。”北魏《水经注》也有相关记载。因此,夏侯婴有生之年并没有来到封地汝阴,而是让其子夏侯灶来汝阴就封,传至第四代,因罪国除。
2. 历史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对夏侯婴给予了高度评价:“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余与他广通,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班固在《汉书》中也称赞夏侯婴为“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说,即使出身卑微,只要有才能,也会被重用。陆机在《汉高祖功臣颂》中则称赞夏侯婴:“猗欤汝阴,绰绰有裕。戎轩肇迹,荷策来附。马烦辔殆,不释拥树。皇储时拢,平城有谋。”这些评价都充分体现了夏侯婴在西汉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
3. 后世影响
夏侯婴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和着名将领,他的事迹和贡献被后世广泛传颂和研究。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同时,夏侯婴的后代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如三国时期的夏侯惇、夏侯渊等人都是夏侯婴的后裔,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夏侯婴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华夏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