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暴鸢(2/5)
韩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6年),韩襄王去世,其子韩厘王即位。韩厘王三年(公元前293年),韩国联合周、魏两国主动进攻秦国,暴鸢被任命为韩国的主将。双方军队在伊阙对峙,形成了一场激烈的战役。然而,在这场战役中,暴鸢与魏国将领公孙喜之间产生了分歧。暴鸢希望魏国军队能充当主力,而公孙喜则认为韩国军队虽然人少,但精锐应为主力。这种分歧导致了韩魏联军的协调不畅。
秦国将领白起敏锐地抓住了韩魏联军的不和,先派轻军攻击暴鸢所率的韩国军队,然后率主力奇袭魏军。魏将公孙喜猝不及防,大败被俘。暴鸢在失去盟友支持后,势孤力单,最终败走。伊阙之战的失败,对暴鸢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也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气。
4、救援魏国与兵败
韩厘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5年),秦国再次发动攻势,攻打魏国。韩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派暴鸢率军支援魏国。然而,在这次战役中,暴鸢的军队遭遇了秦军的强烈抵抗,最终败北。暴鸢无奈之下,只好撤军逃到开封。魏国在失去韩国支援后,只好向秦国求和。
尽管暴鸢在这次战役中未能取得胜利,但他的英勇表现仍然得到了后人的认可。魏国一位长吏对魏王进言说:“赵国、卫国遭到进攻因为拼死抵抗得以存国,宋国、中山国遭到进攻因为求和割地而灭亡,所以应当效仿赵、卫。”这番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暴鸢等将领英勇抵抗的敬佩之情。同时,魏国大夫须贾也将这番话说给秦国相国魏冉听,试图说服他解除对魏国的进攻。魏冉在听取了须贾的意见后,最终决定解除对魏国的攻势。
三、主要影响
1、军事成就与战略眼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