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猗顿(2/5)
猗顿定居后,便开始辛勤经营畜牧业。他饲养牛羊,逐渐扩大畜牧规模。由于他勤劳肯干、善于管理,畜牧事业蒸蒸日上。经过十年的努力,猗顿的财富迅速增长,“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因起家于猗氏,他遂号猗顿。
3. 兼营盐业与开凿运河
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猗顿注意到了位于猗氏之南的河东池盐。他认识到贩运池盐是一条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于是,他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开始着手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
战国时代,山林川泽之利的开发虽然为官府控制,但官府并不直接经营,而是采用抽取税收的方式让“民”去经营。猗顿作为豪民,有力量去开发河东池盐。他不断扩大池盐的生产与销售规模,使自己成为当时中原着名的大富豪。
据传,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猗顿还试图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据乾隆《临晋县志》记载,这条运河从河东盐池起,通于五姓湖,又从五姓湖至蒲坂(今山西永济市)之孟明桥入黄河,全长百里左右。然而,由于黄河泥沙淤塞渠口,这条运河未能使用。关于猗顿开凿运河的说法目前尚未得到原始资料的佐证,但这一传说反映了猗顿在商业经营上的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
4. 珠宝鉴定与乐善好施
猗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还是一位珠宝鉴定专家。据《尸子·治天下篇》和《淮南子·泛论训》记载,猗顿对珠宝有着相当高的鉴赏能力,可以与伯乐相马相提并论。这表明他在经营池盐的同时,可能还兼以贩卖珠宝,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猗顿在致富后并没有忘记回馈社会。他乐善好施、关心民生,经常帮助贫苦百姓。据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立的《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碑文记载,猗顿生前“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他的善行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纪念。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