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 章80年代的文化热潮(3/5)
八十年代,这是一个属于文化的时代,一个热情奔放、思想激荡的年代。文化热如同春日的暖流,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谁也说不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又何时会结束。
更没有谁说的清它是怎么高潮迭起的,又是什么时候达到的顶峰,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八十年代,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
钟跃民,这位旁观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审视着这场文化热。他并未盲目否定其意义,但也并未明确表示赞赏。他的态度,更像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用理性的目光去剖析这场文化狂潮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时,传统文化成为了热议的焦点。无数青年人以批判和践踏传统文化为乐,他们渴望打破旧有的桎梏,追求全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他们眼中,孔孟之道已然过时,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他们对“现代社会”充满了向往和渴求,但同时也伴随着深深的疑虑和不安。
然而,这场西化思潮并非真正的“西学为主”。
许多人只是笼统地借用“西方”或“现代化”的概念去反传统,他们对西方政体和哲学的了解仅停留在懵懂的层面。
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英语单词都认不全,他们的知识和观念大多来源于大陆以外的中文媒体或书籍。这种现象,正如钟跃民所言,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
这天,钟跃民刚下课回来。看到办公室的几个人围在一起,好奇的问道.“哟!你们几个这是干嘛呢?”
“跃民,赶紧看看。”
当钟跃民的目光落在刘岩松手中那本厚厚的教辅书上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眼睛瞪得浑圆,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
只见那封面之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八个醒目的大字,居然大部分都是以手绘美术字的形式呈现在眼前。
这些字体线条流畅、笔触细腻,但却带着一种质朴的手工感。
再仔细一看,位于正中央位置的几个大字,则明显借鉴了姚体的独特风格。
其笔画粗细适中,结构严谨端庄,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
然而,与现代印刷技术所产生的精美字体相比,这样的组合方式仍显得有些“原始”和粗糙。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