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毛纺三厂聚餐(4/5)
而在远隔千里的济南,一个名叫巩俐的少女正经历着她人生中的一段低谷。连续两次高考的失利,没有让她选择放弃,反而以更加坚韧的姿态,一边在山东省出版社做着临时工以维持生计,一边继续埋头苦读,为第三次高考做准备。
那时的她或许未曾预见到,这份坚持将会如何深刻地改变她的命运轨迹。多年后,当她以国际影星的身份回望这段时光,定会感激那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自己,以及那份对梦想持之以恒的追求。
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华裔女演员陈冲也在自己的演艺道路上默默耕耘。
虽然只是跑龙套的角色,但她在《南方周末》创刊号上发表的《陈冲美国来鸿》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与思念。
这份情感,跨越千山万水,触动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弦,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共同情感记忆的一部分。
1984年,就这样在平凡与非凡之间悄然而至。它像是一个分水岭,一边是过往岁月的沉淀与积累,另一边则是未来无限可能的展望与憧憬。
在这一年里,无论是《南方周末》的诞生,还是巩俐的坚持,亦或是陈冲的思念,都在为后来的巨大变迁埋下伏笔,共同书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篇章。
寒风凛冽的除夕夜,京城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洋溢着团圆的喜悦,而钟跃民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钟跃民放弃了与家人吃年夜饭的传统习俗,毅然决然地留在了毛纺三厂的食堂,与那些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工人们共度这个意义非凡的夜晚。
食堂内,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忙碌,取而代之的是温馨与和谐。工人同志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热气腾腾的饺子,有香气四溢的炖肉,还有各式各样的家乡小菜,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家的味道,也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钟跃民坐在主桌中央,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他端起酒杯,站起身来,目光扫过每一张充满期待的脸庞,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同志们,今年我们毛纺三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衣服远销港台,甚至打入了国际市场!这一切,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我知道,大家本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但你们选择了留下,选择了与工厂同在,这份责任感和担当,让我深感骄傲!”
继续阅读!
话音刚落,食堂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工人们纷纷举杯,相互致意,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的光芒。
他们知道,这个除夕,虽然不能与家人相伴,但能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庆祝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功,同样意义非凡。
“来,为了我们毛纺三厂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了我们的家人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干杯!”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