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新机遇(1/5)
梁新月的理论是有依据的。只是,有些东西是在后面几十年种植论证后得来的,但现在这么说出来,还是有些缺少了依据。
但两位真正的种植的专家倒是把这事一一的记下来,两人还讨论一下能不能种活这些中药材的事。
就算是能种活,哪里来这么多的苗?
他们可以凭技术种活,但怎么销售这些的问题,就该交给叶处长这些当官的去研究。
现在各地还不太能自由买卖,药材企业也不多。
梁新月上一次说了,农产品是可以形成一条龙的种植和生产的,但现在发现这里种高产量的农产品还是有些困难的,缺水就是大问题,但如果种中药材,还是可以形成产销一条龙的。
但是,这一切,都只是一个计划,要不要推行下去,还得看领导们的大计划啊。
而梁新月的提议,明显让那位中年人感兴趣了。他让梁新月详细的说说什么叫产销一条龙。
梁新月说道:
“我们这边要是都像这样做大棚种植,其实,是有剩余的劳动力的,所有的人以出工的方式去劳作,会有一些人滥竽充数。”
“不如,我们把这些多余的劳动力用起来,以后我们种出来的中药,可以建一个厂,我们自己加工,这样,还能有一部分人得到收入。有了工厂要收药,我们还种得更好。”
“再有人联系一些需要用到药的地方,比如一些药房,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种植到生产加工最后销售,一条龙式的产业。发展好了,可以提高我们的财政收入,还能养活更多的人。”
那中年人对梁新月的提议很是感兴趣:
“这样,你把你的这个建议写出来一个方案可以吗?改造水源的问题,我们会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尽可能的借你这个春风,改善一下我们这边的这种农村的种植的难度。”
梁新月虽说不知道这个人的具体职务,但看叶处长时不时小心的退让的动作,还是觉得这人肯定不是普通的人。
只是这个年代的特殊情况,市场没有放开,有什么好东西就算要卖,私人的都是悄悄卖,而这么大的产量的话,那就只能靠着政府来找买家了。
这个年代的局限,也就让一些产业发展很慢的了。
梁新月给他们构建了一个新的企业和产业的循环的过程,这样又能让更多的人获得了工作的机会。
叶处长和那位都在这中间嗅到了一种机遇的感觉,但他们做官这么多年,也知道有些事情,不是说两句话就能办成的。
要是真的把这个产业推展开,最少要五到十年啊。
从开始的计划,到获得批准,再到实施下来,这得经过多方面的论证和开会讨论的。
但这个新的构想,让他们眼前一亮。
成与不成,梁新月先说在这里,铺垫了这么大一个饼,就是想让上面的人看到,用上那暗河,能做多大的事,带来的效益会有多大。
梁新月没办法,总不能看着自己种下的东西没得收成。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