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弹劾(4/5)
“文优,你就是合阳人吧,现在不忙,要不允你休沐几日,让你回去衣锦还乡一番?”
董卓这样的西北军汉就是这样的实诚汉子,人生最风光莫过于衣锦还乡。
但李儒摇了摇头:
“主公,儒料京中大变就在这几日。我们要时刻观察形势,一击定乾坤。”
董卓笑了笑,没再坚持,而是问起了现在的局势:
“现在这局势你再给我透透,总有点不踏实。”
于是李儒道:
“如今局势确实颇为诡谲,但从整个天下来论,可以用两京对立,群雄逐鹿来言之。两京对立自不用说,这关东关西都已经打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了,怕一时谁都打不开局面。而群雄则是河北和关东的形势。”
董卓点头,意思李儒继续讲:
“自卢帅覆于左人亭,如今燕山以南、大河以北悉为泰山军的势力。彼一旦消化了河北,能得万骑,带甲十余万的庞大兵力。此等军势,天下不可与之争。至于汝颍的袁绍、南阳的袁术、青州的刘虞,皆能称一时之雄,但怕是挡不住泰山贼的。”
即便不是第一次听这句话了,但董卓还是焦急得站了起来踱步,他恶狠狠地望着北面,骂道:
继续阅读
“我料卢子干是天下名帅,没想到败在了饥民土寇手里。”
但嘴里是这么说,心里却是庆幸自己见机快,发现形势不对,就穿太行山回到了河东。不然再留在河北,他董卓也要折在张冲小儿手上。
其实董卓如今的行动,正是对张冲拿下河北的一种反应。
他为何要冒着巨大风险提兵入京?就是因为张冲给他的压力太大了。如今占据了整个太行山东麓以及河内北部的泰山军,随时有可能从北面和东面,两面包抄河东。
如果董卓再不采取行动,他根本扛不住泰山军。
而他和李儒商议的行动就是趁着这次机会,控制关西中枢,以关中四塞之险要阻挡泰山军。
但这里面的一个难度是,董卓的兵力并不占优。如今长安是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光在京兵马不下七八万,如果硬碰硬的话,河东军团可能拢不住这个局面。
所以还是得靠大义,但到目前二人还是想不到有什么好的名义,这也是他们一直留在临晋的一个原因吧。
这种事情,二人并没有找幕下的其他幕僚商议,毕竟大事要严,必止于私室,必止于二三人。
从这一点,这个西州老革的确要比膏粱子弟杨彪要强出不少。
不过二人的这个头痛事很快就会不成问题,天上掉下的泼天富贵很快就砸在他董匹夫的头上了。
……
远在河北邺城的张冲万万想不到自己会是千里之外的长安血杀的动因。
实际上这也不奇怪,当泰山军膨胀到如今这个体量,这天下大事哪一件离开得了他张某人的影响?
但这大也有大的难处,至少张冲要处理的政务就比过去更多了。
此时,他就在泰平宫的前殿翻阅着尚书郎们整理好的重要情报,都是关于天下现在的局势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