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二年(一)(1/5)
大明弘治十二年三月初八,北直隶真定府城外东南九里龙兴观。如今已经日头西陲,观旁的村落已经敲响了暮鼓,可是这座三路三进的观内,却只看到一大一小两个道人在东路的公房内窃窃私语。
“……日照河那些渔户们今年第一网也比往年收成少了五成,可是县里的……”正在说话的少年名叫郑值,今年十一岁,个头在同龄人中略高,面容清秀,柳叶眉,丹凤眼,唇红齿白。已经留头的他配上一件宽大的青法服,显得弱不禁风,很像哪家还未出阁的小娘子,端的一位佳少年,坊间诨号“雌虎”。
郑值倒不是在拿捏,而是自小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当时多少名医都说养不活,唯有在家中说一不二的母亲安氏愣是靠太行山的老山参将郑值的命从阎王爷手里留了下来。
俗话说,一两黄金一两参,等闲人家遇到这种事,肯定直接返贫,可是郑家却不同。郑家出身军官籍,山西平阳卫人,今上登基初年迁居北直隶真定府。因为宪庙时曾经全家调卫极边三万卫,倒是不用为购买价格不菲的老山参发愁。
只是人力有穷时,随着郑值年纪增长,老山参对郑值的作用却越来越小。眼见着郑值身子骨越来越弱,安氏终于做了一件违背祖宗的决定,花大价钱请高人指点,送郑值去真定城外的千年道观龙兴观修行,待十二岁时再接回来,以期祈福保命。之所以说是违背祖宗的决定,是因为郑家是靠着搏命才有的富贵,所以对于闲人是看不上的。自郑家九世祖大元平阳路百户郑八八时就明确郑家人不出世,别说是当六年道童,就是当六天都不行。
只是不晓得是不是三清显灵,如今已经是郑值在龙兴观修行的第五年,虽然他的体质依旧虚弱,却比入观时好了太多,最近一年,甚至连伤风也没有得过。
当然,安氏这么做的后果很严重,郑值入观当年,真定府境内的滹沱河因为大雨改道,郑家两代人在真定积攒下来的千亩良田全都被淹进了河底。第二年安氏病故,第三年郑直的父亲郑实骑马时暴亡,第四年郑值的四哥游泳淹死。周围人都说是因为郑实夫妻违背了祖宗的决定所致。可也有不这么想的,比如郑值如今在以附生身份,在府学读书的二哥,这么多年都对他不闻不问,甚至还躲着他,俨然将他视为瘟神。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