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背梁降蜀——刘知俊(1/5)
刘知俊,字希贤,外号刘开道,徐州沛县人,唐末五代时期后梁、岐国、前蜀将领。早年效力于感化节度使时溥,后率部投降宣武节度使朱温,辅佐其建立后梁,由宣武军左开道指挥使累功至忠武军节度使,封大彭郡王,是后梁镇守关中防御岐国的方面重将。因朱温猜忌功臣,在同州叛乱,试图割据关中,失败后逃奔岐国,被岐王李茂贞任为彰义军节度使,数次率岐军反攻后梁,又在青泥岭之战中大败前蜀,后又遭到李茂贞的猜忌,被褫夺兵权,闲居数年。因留在秦州的家眷被前蜀所掳,率亲信叛逃前蜀,被王建拜为武信军节度使,参与了前蜀两次攻打岐国的战事,因受到王建的忌惮,被诬以谋叛,斩于成都炭市。
刘知俊,年轻时效力于徐州感化军,在节度使时溥麾下为列校。他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深得时溥器重,但因勇略过人,逐渐遭到时溥的疑忌。在时溥与宣武节度使朱温作战期间,率所部两千人投降朱温,被署为军校。他“披甲上马,轮剑入敌”,勇冠汴军诸将,朱温命他统领左右义胜两军,不久又任为左开道指挥使,时人皆称之为刘开道,而感化镇因失去刘知俊,自此实力大挫。
刘知俊随朱温攻灭时溥有功,被补任为徐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知俊屯兵石砀,准备南侵淮南。淮南大将张训屯兵涟水,遣军浮海北上,偷袭刘知俊,夺其军粮。刘知俊进攻涟水,却被张训打得大败而回,仅以身免,他后来又攻取海州,被任命为海州刺史,此后历任怀州、郑州二州刺史,随军讨平了割据青州的平卢军节度使王师范。
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及其养子邠宁节度使李继徽陈兵关中,欲讨伐朱温,夺回被其控制的唐昭宗。朱温遂拜刘知俊为匡国军节度使,将其调往同州,与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一同镇守关中,防御岐国。
李继徽率岐国凤翔、邠宁、彰义等六镇军队攻打夏州,进驻美原,定难节度使李思谏向朱温求援。朱温乃命刘知俊率军驰援夏州,刘知俊先攻取坊州,生擒刺史刘彦晖。随后又与李继徽战于美原,以兵五千破岐军六万,杀二万余众,夺马三千余匹,擒其列校百余人,李继徽逃回邠州,自此数年不能复振。刘知俊又乘胜连取鄜州、延州等五州,因功被加授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