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尽心匡谏——李绛(1/5)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出身赵郡李氏东祖,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初授校书郎,补渭南县尉,拜监察御史,授翰林学士。任职勤勉,屡有匡补,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与权贵有隙,托称足疾,请求去职,被罢为礼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唐穆宗、敬宗时,两任东都留守,又拜尚书右仆射;唐文宗时,被召为太常卿,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山南兵变,李绛为乱军所害,年六十七,册赠司徒,谥号贞。
李绛,考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任满后,补任渭南县县尉,拜监察御史。以本职充任翰林学士,不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调任司勋员外郎,升司勋郎中、知制诰。李绛自登第以来,均担任内职,他为官勤勉,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朝臣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有的被奸人排挤、陷害,特加贬黜,李绛每每密疏论救,都使其得到宽宥。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逝世时,其子王承宗袭位,唐宪宗准备派人接任,如若王氏不从则派兵征讨,以革除河朔诸镇世袭的弊端。李绛认为不应对成德镇用兵,建议先解决相对孤立的淮西镇,宪宗不听,命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王承宗,之后战事进展果然不顺。李绛尽心匡正补益,宪宗多次向他询访朝政,屡有协助。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