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1/5)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人,南朝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着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虞世南,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着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擅长写文章,曾师法着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
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到了守丧期满除服,虞世南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他的叔父虞寄被晋安太守陈宝应捕获,远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