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失而复得的包袱(2/5)
楚文明站在甲板上,抬首望,但见寿县城墙高大巍峨,城墙上倒是戒备森严,与正阳关的气氛截然不同。
楚文明知道,寿县城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古城墙之一。那一年,老师蔡廷祥来此考察古城墙,那时他才读大学一年级,无缘随老师考察,让他惋惜了好一阵子。
不过,老师给他们讲了寿县古城墙,给了他们如临其境的印象。为此,他们阅读了大量有关寿县古城墙的资料(包括老师整理出来的考察文章),使他们的认知更进了一步。
近几年,特别是进了警察厅应急科,他不止一次到过寿县,登上过寿县城墙,但因他的每次主要任务不是城墙,所以总是匆匆而过,成为一个过客。
这次又来到寿县,而且是站在北门的淮河上观察,真的有一种别一样的感觉。
历史上的寿县古城被称为“金汤永固”。
然而楚文明知道,这种称谓仅仅只是它在洪涝面前。
这座坐落在安徽八公山下淮河和淝河岸边的寿县古城,因地处洼地,常遇水灾。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特大洪灾,就有130多次。
但神奇的是,这座古城却从无内涝之忧。
这得益于高大的城墙。
其实,古城不被淹没的秘密,除了其高大的城墙外,最重要的是,它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洪系统。
为避免内涝,当时的寿县先民在城内四角开挖出四个内河的蓄水塘。
当雨天城里积水过多时,水就会被引流到蓄水塘,经由涵洞排到城外。
同时,为解决城外洪水倒灌的问题,古城人还设计了月坝。
当城外的水位低于城内,涵洞的木塞子就会打开,水就排到了城外;当城外洪水高于城内的水位,涵洞的木塞子就会封堵起来,防止洪水的倒灌。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