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红军修械所(2/5)
当时,根据地迅猛发展,革命胜利捷报频传,红军队伍不断壮大。只修配零件,制造“撇把枪”已不能满足战争对军火的需要,上级要求尽快生产长枪和子弹。
在敌人严密封锁、既缺技术设备、又缺原材料的艰苦生产条件下,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忘我劳动,长枪子弹等仿制成功,大批量投入生产。
所需生产原料,有根据地人民捐献的破铁器,有红军袭击铁路拆卸的钢轨和战场上收集的破损武器零件,有的则是采购队冒着生命危险到敌战区秘密采购的。
一批批枪支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到战场,为红军粉碎敌人“围剿”和扩大根据地斗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1年4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鄂豫皖军委兵工厂被迫从河南境内迁到HUB省黄安县紫云区熊家嘴。
接着,建在HEN省新县黄谷畈的红军造枪局与黄安县席家岗的红军修械所与鄂豫皖军委兵工厂合并,从此工厂规模扩大,职工达300余人。
1932年4月,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
鄂豫皖军委兵工厂从湖北黄安县熊家嘴迁回HEN省新县柴山保王湾村。
同年7月,进犯苏区的国民党军队,凭借优势兵力,步步紧逼,形势十分严峻,兵工厂奉命解散,青年工人跟随主力部队西撤,其它人员分散参加游击队;笨重设备埋藏,轻便工具带走。
到8月底,鄂豫皖军委兵工厂解散完毕。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