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明初四案——胡惟庸(3/5)
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无论史家对胡的品行有如何评价,有一点是公认的,胡惟庸有相才。他把个中书省料理得井井有条,效率极高,然权势亦益炽。明史说:“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末已,朱元璋也觉得不太好玩了,感觉相权有点过重了。比如,涉及官员生杀升降调用之类的事,胡“不奏径行”,就定了;六部奏报,必先取阅,对自己不利的,也可以藏匿不报;还有就是各类官员,争走其门,送礼示好,等等。
这对一向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来说,是绝对不爽的,其实,丞相事务繁多,“不奏径行”也是正常的,如山公文和纷繁政事,丞相当然可以有处置之权。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官吏争走其门、争颂其功,最后结党营私,自己被架空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