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元末将领——帖木儿不花、哈剌章 陆居仁等(4/5)
宋末,八闽人民响应文丞相、张少保号召,为保家卫国、捐躯折颈,不可胜数。面对元朝的残暴统治,福建爆发多次抗元斗争,清流许多无法忍受民族压迫的儿女参加了推翻元王朝的起义。火星女将军带领60余起义军,从清流徒步进逼将乐,遭将乐军民总督吴林清及白水、长安寨官军分头合击,女将军孤立无援,仍竭力奋战,直至战死沙场,起义军崩溃。
文允中,四川成都人,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天分、资质很高、超出常人,他登第之前,已经无书不通,曾为嘉定路学正。后经元顺帝亲自御试,策对称皇帝心意,赐为一甲进士及第,成为汉人、南人榜状元,授翰林修撰,出任四川儒学提举官,最后,死于兵乱。
郑介夫,字以居,号铁柯,元代开化上底本村人。自幼博涉书史,淹贯百家,为文援笔千言立就。素性雄迈,不避权要,以荐举明政长,升金溪令。后被朝廷作为优秀人才,选入光明宫任学官。因见朝政腐败,遂冒死上《太平策》,对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吃喝玩乐,-腐败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改正的办法,共一纲二十目。元成宗为巩固其统治,遂采用介夫治国之策,使元朝此后一段时间,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太平策》后人评价很高,永乐间,明成祖专门下诏翰林编修黄准、杨士奇将该文编入《历代名臣奏议》一书。
鲁贞,字起元,号桐山老农,桐山人。举人,中举后无意仕途,归隐山村,钻研理学,写诗着述。参知政事余阙巡视浙东,推荐鲁贞出仕,不受。但鲁有感于余阙重视人才,曾赋诗曰:“穆穆余公,来巡浙东。剔民之蛊,启学之蒙。”平生着作甚多,传世的有《桐山老农集》,收入《四库全书》。纪昀称其“胸怀夷旷,神韵自清,譬如深山散木,拥肿卷曲,更天然有尘外意也。”
吴当,字伯尚,凤岗咸口村人,吴澄之孙。“草庐学派”重要传人之一。《元史?吴当传》称:吴当幼承祖父教训,聪明笃实,及长,通经史百家,跟随祖父到京城,补国子生,吴澄殁后,四方学子旧从游者,都投吴当就教。袭父荫授万亿四库照磨,未上用。后累迁国子助教,博士、监丞、司业等职,参与编修宋、金、辽三史,历任礼部员外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职。其时江南农民起义军起兵已五年,有大臣认为当世居江西,熟悉江西情况,且其才能亦堪任政事,遂荐授江西肃政廉访使,会同江西行省参政火尔赤,兵部尚书黄昭,清剿江西诸郡农民军,率部进犯南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起义军首领郑天瑞被击失利出走,郑元自杀。又以兵犯抚州,处死义军首领胡志学,朝气珍复踞崇仁、宜黄,于是建、抚两郡义军悉被镇压,为参知政事兼总兵朵歹所忌,伪报吴当与“寇”通,旋降旨解除兵权,调任抚州路总管,不久,罢官归里。陈友谅起义军已克江西诸郡,火尔赤弃城逃走,吴当戴黄冠着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着书为事,友谅遣人聘请,则卧床不食,誓以死抗命,来使乃将其随卧床一并载船上,送往江州拘留一年,终不屈服。获释后,隐居吉水之谷坪,着有《周礼纂言》及《学言稿》,今有《学言诗稿》传世。
王法助,人称平海头陀,福建泉州人,先辈世代务农。法助12岁出家为僧,奋发钻研佛经内典,一生热心造桥修路,济世利民。法助到福州南台,在今坞尾革新街万寿寺为僧,见闽江上浮桥常被溪洪冲断,屡修屡坏,行旅不便,即倡议建造石桥,命弟子吴道可北上,挽“园通玄悟大禅师”李某转奏,得到铁木耳可汗的赞许。他即奉旨募建石桥。未及一年,得到福建人民的捐助,募缘多至数百万贯,行省都转运监使王茂率属协助。法助在晋江县建造下辇桥,在南安建造竹溪桥。他在闽南晋江等县建修石桥18座,为福建民间修桥筑路,便利交通,作出重大贡献。
贺均,又名也先忽都,字公秉,鄠人,贺唯一之子。少年好学,擅长诗文。后依靠其家官荫入仕,累迁为殿中侍御史、治书御史、翰林侍读学士,承袭了其家世职“虎贲亲军都指挥使”。
生于官宦之家,但他恭廉慎行,礼贤下士,加之,其父贺唯一官居中书丞相,他的声望随之提高。其父被罢官,他随父西归奉元居住,北方红巾起义军声势威震江淮,元朝廷恐慌不安,急忙起用贺唯一领兵抵挡红巾义军,贺均同时被召回朝任兵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后又除通政院使,管理全国驿站交通事务。贺唯一升任中书丞相,他随之升知枢密院事,掌管军务,后迁为太子詹事。
红巾义军中路军在关先生、破头潘率领下,从山西北上,攻克了元上都,转而向东,攻入辽宁。元顺帝忙命贺均以原职率军前往镇压,他到辽东后,先派部将占了懿州省城,迫使起义军退往辽河以东地区。但当时以皇后奇氏和皇太子为首的一派势力为夺取皇权,千方百计排挤元顺帝近臣。他们诬陷贺唯一父子连结私党,致贺唯一被罢丞相职,贺均被降为上都留守,又改为宣政院使。贺均自知无法立足,借口照顾父母,辞官回归家乡。
过了两年,皇太子指示中书丞相搠思监,诬陷元顺帝一派中的几位大臣老的沙、贺均等图谋不轨,构成冤狱。贺均被贬往撤思嘉,途经朵思麻时,受到其父故友的挽留,住在此地。搠思监闻讯,劾奏贺均违抗皇命,下令杖死于当地。时年44岁,着有诗集10卷。
大圭,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泉州人,其父廖休庵笃信佛教。大圭自幼习儒学,擅长诗文。及长大,大圭遵从父教,到泉州开元寺出家为僧,拜高僧广漩为师。元宣政院征召大圭主持承天寺,大圭谢绝,有友人劝他接受,他写偈语回答:“水牯还生水牯儿,入田不放鼻头低,秋来禾麦多成稗,空负先农一把犁。”与友人相视一笑而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