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撰三国志——陈寿(3/5)
陈寿离开故乡南充赶赴洛阳的时间,正好是谯周到达洛阳一年后,陈寿去洛阳唯一可能的原因是朝廷征召,至于其中有没有谯周的推荐不得而知,反正要么是谯周老的记不清蜀汉的事了,要么就是谯周想把这头疼的事情推给徒弟陈寿。征召陈寿的时候,陈寿为什么不在成都?陈寿为什么要躲到南充乡下去?当时成都兵变都发生在钟会、邓艾、姜维、卫灌等统兵大将之间,难道东观阁也出乱子了?反正晋朝朝廷坚决的把又一批益州学者征召到首都洛阳来了,陈寿来了就被任命为着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
和陈寿同时被被征召到洛阳来修史的蜀汉遗臣,还有王崇、寿良、李宓、李骧、杜烈,共计六人,其中王崇也是蜀汉的东观郎,其中五人的关系本来很好,后来因为修史,彼此交恶了,只有王崇很宽厚。王崇也写了《蜀书》,内容要比陈寿的丰富,记载也大不相同,遗憾的是,这本《蜀书》失传了。陈寿死后,竟然把三国志原本带进了棺材,这时,晋朝的大臣们推崇陈本三国志,得到了晋惠帝的认可,晋惠帝派人临陈寿冢棺而修刻《三国志》,就是说因为世面上,士大夫们传抄的《三国志》有不同之处,为了统一版本,晋惠帝下令把陈寿的坟冢都挖了,令人依照陈寿秘本而修着了我们今天可见的《三国志》。
奇怪的事情又出来了,陈寿既然是奉旨修史,为什么写成后不上交朝廷?在社会上流传的抄本是不是只有《魏书》和《吴书》?为什么要把《三国志》带进坟墓,他的《蜀书》版本为什么和王崇的有重大区别?《华阳国志》是东晋时蜀人常璩撰写,其中《陈寿传》写的也比较简略,但是你要因此就认为这个《陈寿传》和《晋书陈寿传》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解开蜀汉所有谜团的钥匙就在《华阳国志陈寿传》的第三句话中,那我们就来看看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是什么?“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其中《晋书》提到观阁令史,《华阳国志》虽然没有提观阁令史,却一下多出来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三个官职。而陈寿当的这个卫将军主薄,是给哪个卫将军当的?蜀国设立卫将军始于刘禅延熙十年,姜维首任,至延熙十九年姜维升任大将军为止。此后缺员四年,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诸葛瞻担任此职,而诸葛瞻担任卫将军的时候距离蜀汉灭亡只有两年时间,陈寿在卫将军主薄之后还担任过两个职务,诸葛瞻又轻视陈寿,所以陈寿必为姜维主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