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西施和范蠡(2/5)
由于范蠡在政治和商业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他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经常慷慨解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此,人们对他非常尊敬和崇拜,将他视为财富和智慧的象征,并尊称他为“财神”。
范蠡之所以被称为“财神”,不仅因为他在商业领域的成功,更因为他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实际上范蠡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他是道商鼻祖。功成名就后的范蠡并没有选择继续待在勾践身边,而是及时选择退位,然后走上了经商之路。后来范蠡三次经商暴富,但又散散家财,最后定居于宋国。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说的就是范蠡,所以后世的商人便把范蠡当成他们的典范。
范蠡的经商之道为众人所敬仰,其对于商业的发展很有见解,商人之财取之有道,被称为“陶朱公”,后来也有用此形容有财富之人。范蠡艰苦创业,所得财物毫不吝啬捐献出去,作为一名能赚钱又能散财济众之人,范蠡深得民心。
范蠡本是越国复国的第一功臣,但是深知越王勾践是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之人,便放弃高官厚禄,辞官而去,这是范蠡第一次散尽钱财。
范蠡到齐国之后,没有很多钱财,便带着家人投入耕种事业中,了解当地气候,在他人不济之时,范蠡还会给邻居他们赠送自己的粮食。于是没过几年,范蠡财产激增,名气之大得到齐国人仰慕,任其为宰相,范蠡深知这达到自己最高地位,不能多待,避免不祥之事,遂散财辞官而去。
于是范蠡选中交通便利,货物流通的中枢地段定陶,定居于此,开始了他的经商路途,他以牲畜开始自己的贸易路,利用更好的牲畜喂食,使其牲畜肥硕灵活,甚有市场,因此开始渐渐达到财富过万,为陶朱公,这次散财以救子。
范蠡面对财物犹如身外之物,取之有道,散之不惜。
范蠡本为楚国人,从小家贫,却喜好读书,有一身好学识和伟大的抱负,却苦于投靠无门便投奔越国勾践手下。勾践为越王,与吴国征战,广纳贤士,但为人狂傲,范蠡认为其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勾践会有会稽之辱,一是因为其傲慢轻敌,二是不采纳范蠡等人的建议,方有丧国之辱。后听从范蠡建议,忍辱向吴国求和,则自己成为人质入吴国为仆,卧薪尝胆。而范蠡则同勾践一同入吴,在勾践身边一同吃苦,也为后来的复国出谋策划。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