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四倍的钱(2/5)
在建康年间,太学的学生已经多达三千八百人,下设武学、力学、商学、数学、医学等十多类专门学校。
宋朝印刷术的普及和纸张制造的进步,使得书本的成本大幅降低,图书印刷数量远超前朝。《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识字本早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还有一些比较发达的州县,官学和私学联合利用,农闲时节进行扫盲教育,办了大量的学堂,冬季农闲教导农家子弟识字。
不过赵桓觉得还不够,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后劲,一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如何,国民的素质越高,国家发展的后劲就越大。
经过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能够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方方面面推动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
教育是一个基础性、持续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
不过这一次户部预算投入到教育这一块的经费却不太多。
大宋朝全国二十四路,目前在读的太学及州县官学的学生总共有十六万七千人。
收取的学费有三十万贯,学校还有田产,每年产出来的粮食供学校学生使用。
全国教育支出只有二十六万贯,也就是说,宋朝办教育是稍稍盈利的。
在科举方面,宋朝同样不吝惜钱财,凡是通过了乡试,可以进京城参加谢试和殿试的考生,只要没有路费,就由朝廷支付,这种制度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