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秋收和建高炉(1/5)
接下来几天,二大爷忙的跟陀螺似的,曹雨海也被二大爷抓了壮丁,整天带着他出现在各个工作场合现场指导……,来到地里时,嚯……,太壮观了,真是全村老少齐上阵,肩扛手提,往各个小队部抢收粮食,58年绝对是个好年景,要不是各个地区忙着大炼钢铁,收获的粮食除了上交公粮外,够老百姓吃一年半的。可惜随着炼钢高炉建成,大部分壮劳力都会到高炉上工,以致后世听老人讲,地里的高粱几乎一点没收,只是苞米收个七八成,交完公粮,剩下的都不够百姓吃半年的,再加上全民大食堂,刚开始猛吃猛喝到59年春耕后,有的生产队连粮种都给吃完了,所以才出现了后世的那种场景一一挨饿。
这一世曹雨海借助他二大爷当大队长的机会,提前多种植了地瓜和土豆,还有苞米、大豆这四样成熟早作物,大部分劳力还没开始大炼钢铁前就抢收回粮仓了。等到高粱成熟时,靠着老弱妇孺慢慢收拾,争取在下雪前都抢收回来……,就不会耽搁什么……。
二大爷和曹雨海到达道东的6队、7队前,曹闲海还不忘提醒说,“二大爷,6队和7队解放前几乎都是石家的长工,这些人干活的习惯跟其他队里的社员可不一样。”
二大爷说,“我知道,所以才去看看……,”
其他队里的社员,解放前基本都是自耕农,有少部分是石姓地主家的短工,短工只是家里的土地少,闲暇时才去打短工,打长工的人基本上就是家里无地,干活跟现在生产队时差不多少,是能偷懒就偷懒,能糊弄就糊弄,全村7个生产小队,就数6队、7队的土地好,以前石地主家的所有好地,就是现在的6队、7队的土地,比其他几个队的土地肥沃多了,但解放后全村7个生产小队就数6队、7队的产值少,社员的生活条件比解放前好不了多少?到6队、7队的地里看他们的工作的状态,就和其他队里不一样,磨洋工是正常工作状态。六、七队的队长以前就是地主家的工头,他们倒是卖力的吆喝,但是没用,大家似乎干习惯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