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邯郸(2/5)
1937年10月,倭寇侵略者占领邯郸后。伪冀南道尹公署也移至邯郸,以便在政治和军事上对抗晋冀鲁豫抗倭根据地,在经济上掠夺邯郸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资源,把邯郸变成其在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为此,倭寇修筑了邯郸至磁山的铁路,加强峰峰同邯郸的经济联系,强行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垄断市场经营,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吸收商品和集散物资的功能,使邯郸重新发展成为冀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倭寇伪政权侵占邯郸后,派遣一个旅团常驻邯郸,拦截至冀南、安阳、邢台地区的日伪军。1938年4月24日,冀南道治由邢台迁驻邯郸,汉奸薛兴甫出任伪冀南道道尹。冀南道下辖邯郸、永年、磁县、鸡泽、曲周、肥乡、成安、广平、大名、南乐、清丰、濮阳、长恒、及东明等14个县伪政权。
邯郸伪政权的前身是1937年11月成立的邯郸县“治安维持会”,王曼卿任会长,次年4月伪“邯郸县公署”成立时,王曼卿出任伪县长。伪邯郸县公署将全县分为5个区,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一甲,百户一保,千户为一乡。甲设甲长,保设保长,乡设乡长,实行治安连座,共同负责。邯郸县共编有316保,计有3292甲。倭寇政权通过保甲制度,对冀南地区实行严密的政治、经济、军事控制。
苏区政府在也在邯郸县成立了抗倭政府,冀鲁豫三特委派两名人员前先后来到邯郸,负责组建邯郸县抗倭政权和发展抗倭武装力量,以配合八路军开展敌后抗倭斗争。邯郸县抗日游击大队在邯郸、永年、肥乡交界地带建立了一个敌后抗倭游击根据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