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民国之文豪崛起

369【诗与情】(3/5)

目录

在巴金看来,《远和近》充斥着一种孤寂和凄凉,体现的是人性的矛盾。

“这首诗,越读越有意思。”巴金笑道。

巴金也是会写诗的,18岁就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新诗《被虐待者的哭声》。九一八到抗战胜利期间,他写了许多抗战诗,诗歌主题都比较大,并不纠结于个人那点小情绪。

巴金在九一八时写的诗是这样的:“我说这是最后一次的眼泪了,哭泣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我们的眼泪已经流得够多了!这给人做枪靶子的生活也过得够多了……”

而到全面抗战爆发时,巴金的诗已经变成这样:“我们再没有眼泪为你们流,只有全量的赤血能洗尽我们的悔与羞;我们更没有权利侮辱死者的光荣,只有我们还须忍受更大的惨痛和苦辛……”

对于巴金来说,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都是承载思想的工具,他似乎不屑于写情诗和苦闷诗。

几个学生迅速地把诗歌抄录好,马珏没有抄,她已经记住了诗歌的内容,接下来一直不怎么说话,只是偶尔偷偷看上周赫煊几眼。

陈栋问道:“周先生,前不久我读到一首《我爱这土地》,结尾两句非常精彩。你知道这首诗吗?”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周赫煊笑问。

“对对对,就是那首,”陈栋说,“我们班好多同学都会背诵,可惜‘夜风’没有其他作品。你认识这位叫‘夜风’的诗人吗?”

周赫煊不想撒谎,模棱两可道:“算是认识吧。”

“他是谁?”其他几个学生连忙询问。

“他不想暴露身份,所以我也不能说。”周赫煊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重生野性时代 小农民大土豪 焚天之怒 不灭龙帝 国际制造商 国际供应商 我能天天刷钱 随身带着穿越外挂 我爸爸太拽了 我的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