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历代造假史(2/5)
随着国家对书画文物和古籍珍本的修缮工作的日益重视,这些修复用纸的耗用也日渐加大,不出五年,这些纸张就会出现短缺,再过十年,这些纸张就会被列为文物珍品,不得擅自动用了。
至于书画文物和古籍珍本的修缮工作如何继续?那就一边视文物的等级和等待修复的危急程度排期,首先抢救极度珍贵的和亟待修复的,至于剩下的,那就先保持原状予以封存。
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力度搞研发,比如找野蚕与现代蚕杂交令其“返祖”,得到粗细程度与汉代、唐代、宋代蚕丝粗细一致的蚕丝,再用当时的药物染剂进行染色,得到合适的色丝,即可用纺机编织出与那个时代粗细目数相当的织品,进而进行下一步的仿制和复原。
其余书画、瓷器、陶器、青铜,莫不如此。
手法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趋同真品,而更加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除了书画这种高端货只是近代仿品泛滥,古代字画难以仿冒以外,其余的瓷器、青铜器、玉器、陶器,三彩等,高手们特么……真的在民间。
于是就会闹出故宫博物院专家花十万元在潘家园买到高仿北魏彩釉人俑的传奇故事。
而瓷器成为重灾区的原因又有不同,瓷器的仿冒不是从现在开始的,而是每一个王朝的安定期都毫不例外地会掀起一股收藏热,而历朝历代对前朝精品瓷器的仿制,那是锲而不舍坚韧不拔。
到了现代,现仿古瓷的难度还是极高的,除了建国初期和改开初期集中全国精力搞攻关搞出来的两批高仿古瓷具备这样的实力外,剩下的则主要是利用前朝的古瓷,冒充更加前朝的古瓷。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