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核污染的世界(2/5)
“嗯?这么厉害的?热能发电我是知道的啦……他们能理解,我们发电厂的原理?”妮芙琪把碗递给白莫邪一脸不信。
“塞贝克效应。地球纪元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托马斯·约翰·塞贝克发现,将二种不同金属两端首尾相连,构成一个闭环,如果这个环两个结点处温度不同,就会在这样的线路内出现电流,产生电位差,本质是物质材料属性,热端自由电子高几率往冷端移动,更快将能量带去冷端,直到温度达到平衡。
这个发现开启了热电时代,这种现象在古代教材里称之为‘帕尔帖塞贝克效应效应’,也叫‘第一热电效应’,热电偶、温差电池什么的都是这个原理。
叫帕尔帖塞贝克,是因为同一时期,法国的物理学家让·查尔斯·佩尔蒂分别独立发现的这个效应。
而且我们的温差发电机,还需要的另外一个理论,拜媞塔世界也早就有发现——‘汤姆森效应’——就是导线有电流,就会由于电阻发热,加热导线的话会产生‘温度梯度’,这个导体就会在原有发热的基础上,出现吸热或放热的现象。
这个效应,是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于1854年发现的。
所以拜媞塔世界知道我们发电机的原理,但他们科技、精密制造程度,整个工业体系,无法生产出满足温差发电机需求的材料来。而我们是能纳米制造常温‘超导’材料。”
“唔咕……我绕晕了,就是说,只要第一热电效应跟汤姆森的理论,就能开发出温差发电机了对吧?”
“是这么回事,温差发电机的核心,复合材料导体,被外部加热,形成电流,电流又自己产生热现象,而且电子是混乱无序运动的,只是更有‘概率’往冷端移动而已,我们不但超导,还专门制造出‘通道’、‘电子漏斗’来,让电流更快——我们需要利用的是电子运动的势,就如同水车一样,水流如果慢了就带不动水车,水车本身就变成阻力……这里有个‘塞贝克系数’的概念,来衡量导体材料里发电效率,伏每开尔文,微伏每开尔文,这里有两页函数公式,发给你看看,著名的热电偶公式,这个系数太小的话,就根本没有使用价值……”
“哦,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单纯把‘铁棒子’一头插岩浆,一头插北冰洋,中间搞个收集电机就有电用了啊?!”
“光这个‘铁棒子’可够他们技术突破50年了,当然,只是摸到门槛的程度,到我们铁棒的程度,路就更远了……但是,如果把这套温差发电机给拜媞塔人,都不用运行给他们看的,让他们琢磨个几年几十年,他们也能启动,跟我们使用没两样——找到开关然后打开,猴子都会,而我们人类比猴子高级,是因为知道为什么要打开,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我们需要什么时候打开……”
“啊,反物质、xp,他们就是这样开发使用起来的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