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平原坦克攻防(3/5)
这个士兵领命,也以同样的动作下了车——卡车车板高度别看有4、5米,但从最顶端到半截轮胎高的位置,都是粗铁栅栏、或者横杠栏,本来是用来外挂额外装甲的,后来发现主战坦克侧面都没有保护的意义,更何况卡车呢,就算有保护额外,该车毁人亡时还是会车毁人亡。
但这种几乎全车焊一圈栅栏的设计,在卡车上依然保留了下来,除了用来针对性防御枪榴弹、单兵火箭筒直击外,主要功能就是给士兵一个能快速从侧面上下车的搭手处。
监视器起飞,飞得就跟车厢内无数被不远处炮弹爆炸激波溅射起来的尘屑一样,虽然轨迹十分违反物理受力轨迹的,直角转折飞行黏到了下车的士兵头盔顶上……一如既往的,根本没人看到、捕捉、察觉到一颗诡异的尘块……
小队长探头确认自己的战士松手落地了,马上砸了砸驾驶室车顶,卡车一直保持空转着的马达,顿时被离合器接上,一声轰鸣,轮胎原地卷飞无数泥块后,就脱缰般窜了出去。
整个过程描述起来十分漫长,其实从停车到两个士兵翻下车,整个过程只花了35秒。
运兵卡车就继续高速机动起来,虽然跑起来不比原地呆着会更安全,但运动起来起码会让人安心,一旦停下车来,就莫名感觉炮弹全冲自己来了,随时都可能被炸翻,停车的35秒,体感时间会比35年还要漫长——这是通过监视器捕获到的心率、脑电波图谱,经过健康系统心理分析后给出的一个说法。
再说这两名落地的士兵,各自把两根信标插到防弹衣背后战术背带里,在轰隆隆、满天烟雾伸手只见五指的,地震着的泥泞黑焦土地上躬身,向他们队长最后所指的方向蹒跚前行,不一会儿就摸到了那个反坦克坑前——现在还处于旁约所控制的19公里范围内,所以这个反坦克坑,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己方设置的。
艾米莉亚平原战场上的“标准”反坦克坑,一般是一个长12到15米、宽5米、深4米的长方形土坑,挖在堑壕正前方3到5米的地方,正对敌军冲锋路径,正好让坦克掉进去卡住,尤其是精密的炮管。
当今第三代主战坦克,已经不是第一代,随便一个泥塘就能陷住的泥泞老虎了,只要保持60公里每小时的越野速度,能从沼泽地上“飞”过去,小于10米的沟壑直接跃过,掉直径9米的坑里,能原地转360度,找合适的角度冲上3米高的直角泥墙……
坦克坑一般不会铺上伪装布、木板之后盖土,做成个伪装陷阱,因为实战的时候早就试过,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在大战场上这么做就是个笑话。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