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太监不是太监那么简单(1/5)
《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今江苏)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即南京)造船,隶属提举司,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缆匠;三厢出艌匠;四厢出棕篷匠。”意思就是说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明朝廷从南方诸省抽调几百户民众到南京造船,分成四大类,分别负责船桨船索,缆绳,用桐油和石灰黏合船板以及风帆制作。
《明会典》记载大规模的造船厂,拥有工匠数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橹工等。
综合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造船作坊的分工和人员布置,已经有了现代大工厂生产的雏形。
考古学家们通过发掘至今残留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发现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的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
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00余米,宽约0米,龙江宝船厂当之无愧是是明朝最大的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x丈尺寸复原制作成桅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