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八章 重礼(2/5)
把玩了一阵,李承志有些唏嘘:钱他到是铸出来了,但流通性却差强人意。
三月,第一批铜币发行后,他便制定了具有官方指导性质的币价,因考虑到诸多因素,他依照的是洛阳的钱价。
比如在京城,一斤铜约可换两石粟,西海的一斤铜也换两石粟。
具体到钱币却有差别:因西海币稍厚,稍大,且中间无也,是以一斤也就一百枚,比五铢钱要少五十枚左右,所以李承志预计购买力会高一些。
但没想到,他的预估有多保守:从三月底到六月初,官吏与兵卒,及民工都发了两个月的工资,市面的竟无一枚铜钱流通不说,已逐步开放市场化的一些区,乡等竟出现民众蜂捅卖粮,卖布,卖牲畜给官府,以求换钱的现象。
而在民间,铜币的实际购买力甚至超过了官方定价的四到五倍。
只稍做调查,李承志便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一是因为因为他以防万一,有备无患,如今的西海大部分地方实行的还是半配计半计划的经济制度,并未完全市场化。
二则是元魏缺铜,这一百多年以来一直施行的是“帛”“粮”为币政策,近似以物易物,所以民间一直有“屯铜”的习惯。
再者西海金币的成色太好,且花纹精美,远非两汉遗留的五铢钱相比,这更加促使民众惜用。
而这样一来,却打乱了李承志的计划。
政策是他亲自定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朝令夕改,他只能令各处官衙应收尽收,又令铜厂加班加点,昼夜不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