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五章 大学(2/5)
有士子不愤,低声嗤笑道:“这李氏好歹也是先圣(孔子)门徒,以《诗》传家,难道不知凡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不祀先圣,这祭三牲也就罢了,就连座香案也不摆,边座先圣神像也不立?简直是欺师灭祖,有辱斯文……”
他声音虽小,但四周听到的人不少,且不论寒庶,皆为读书识字之辈,是以皆是深以为然。
自汉武帝抑黜百家,独尊儒学,设置五经博士以后,各朝各代便一直遵从《礼纪》:凡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当时的先圣是周公,先师则是孔子,建立学校必立这两位的神像,并以大礼祭祀。
后到曹魏,又改成了:罢周公,奉孔丘为先圣,先师颜回为之配!
而之后慕容鲜卑与拓跋鲜卑先后入主中原,皆依礼纪,凡立学必奠孔子、颜回。而偏偏李氏如此做派,故士族出生,甚至凡读书识字之辈皆暗中不平。
但也只敢在背后小声叨叨两句,没一个敢大声嚷嚷出来,更别说当面质问。
能有如此效果,当然是李承志奉行“乱世当用重典”的好处……
众人鱼贯而入,但刚进大门,李承志又停了下来。
眼前是一座石台,上面竖着一块石碑,同样很大,但薄了许多。
上面密密麻麻的刻满了字,一为入学条件,二为教学内容,三为出师资格。
李承志挥了挥袖子:“都让看看吧!”
李始良应诺,与带队维持秩序的军将传令,各乡、党署政官吏,世族、寒门士子便排着队到石碑前阅鉴。
只是几息,石碑下便寂静无声,针落可闻。
好家伙,这镇夷大学,竟然不修五经了?
倒非不学,而是不治。
意思就是五经已非主科,博士教授也罢,学子研习也罢,只当做附带。
碑文中甚至言明,明经(背书)与经义(解释经文)已不做为必考内容,甚至不为出师的必要条件。
五经中也就独独留了一条时务论,另加律令、算术、理工等为必修科目。
这也就罢了,而让一众士族脸色大变的是,碑文中言明:凡学子须考试合格才能出师,才能履任,才能理政,才能领军。
有聪明的已经反应了过来:是不是意味着以后的西海但凡举官,就只有入大学,考试这一条路?
只这一点,就如打在了蛇的七寸上,凡世族豪强无一不脸黑似铁。
不过无人敢出声聒噪,至多也就是交换个眼神,在心中暗骂几句。
但再往下看时,这些人才知道,刚刚那一条只是小试牛刀,接下来才是大招:凡镇夷、西海之民,不论贵贱,不论门第,不论出身,不论户籍,满十五,凡识字者皆可考试入学。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