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一章 共鸣(3/5)
如“山不在高,有仙刚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又如拿三国诸葛亮和西汉大儒杨雄来隐喻自己,李承志要敢这么写,非得被人笑成“癞蛤蟆打哈欠,口气倒不小”。
所以不怎么合适。
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放鹤亭记》等,倒都是抒志之篇。但问题是,这些地方,李承志去过哪一个?
便是想编个“观自典籍”的借口,李承志都找不到出处。
想来想去,也就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奇文的《寒窑赋》比较合用。
但合用的也只是其中所用的典故,而非主题与述论。
只因这篇文章,通遍都是劝人认命的,若是皇帝强令他作一篇“论世家门阀存在的道理”,“议人分三六九等的好处”等文篇,自是恰如其缝,贴合的不能再贴合。但与与李承志“立志”的主题而言,却完全相反。
要真一字不改的抄出来,李承志绝对会被人骂成言行不一的反复小人。
只因李承志自始而终示与世人的,都是:绝不认命,事在人为……
没办法,那就只剩最后一招:硬凑。
只要能想到的有关励志的名言警句典故,李承志恨不得全用上。至于写出来会不会显的生硬、突兀,他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只求通篇只要不太背离主题……
又构思了足有一刻,李承志再次下笔。因需骈偶,所以不好等李承志写一句,刘腾就念一句。又怕再冒出一个如元悦这般的愣头青,故而等李承志成文,刘腾才念出来。
又两刻后,皇帝与众臣便等到了全文:
《立志》!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运浅不可丧志,时势不可尽倚。世事无定无常,须当自立自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