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5)
“稷被驯化时间则要晚于黍,稷就是我们现在的小米。”
“稷在当时作为五谷之长,因为非常适合黄河领域的气候条件,产量也高,故而在商周时期的种植面积也最大。”
“菽就是大豆,菽在春秋末期及战国时期取代了黍的地位,成为黄河流域仅次于粟米的主要食物。”
颜华顺口接了句“菽能取代黍的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菽的产量大,适应性强,耐贫瘠;”
“二是春秋末年石磨的发明(相传石磨为鲁班所发明的)及普及改变了菽等食物的食用方式,即大豆可以研磨成粉做成豆饼等。”
“战国时期,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长江流域水稻的种植面积也逐步得到提高,稻米的口感虽然好,但当时的稻米单位产量极低,所以依然没办法满足庞大的人口需求,且只有上层贵族才能食用稻米。”
稻、麦不必解释,古往今来这两种粮食的名字都没有变过,谁都认识,所以这很默契的一老一少都没有再提。
看着眼前的实物,众人有种正在上课的错觉。
虽然眼前的实物例子全都是黑乎乎的,但经过郝教授的讲解,再看向那些黑乎乎的粮食时,就越看越形象了。
众人一脸的恍然大悟状,很是捧郝教授的场。
郝教授心情颇好,让颜华拿着几个样品密封瓶,每种粮食都装一点带走。
万一后续出了什么变故,起码他们现在有记录有样品。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