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十年而生聚(2/5)
21世纪著名的水果手机公司不就是通过这样的模式拿到了产业链的70利润嘛。
朱庆和没那么容易就范了。
“我这两天想了想。当地人之所以对我们认可度没那么高,可能主要还是和国企的待遇有差别导致的。这个差别不是工资,而是能不能长远。”
“这个好像不是国企和私企的区别,而是能不能靠上政府信用的区别吧?”江奕知道那些人心里怎么想的,“我们也可以借助政府的信用。现在给了职工三险一金,我们可以给员工交企业年金,也就是补充养老保险。按照个人交纳的数量,企业给他们交相同的数额。”
“我也听说有些烟草和电力企业实施了这个年金,只是大部分人都不了解。”朱局长说的是兰陵以前最稳定的企业了,只有他们有这个实力支付年金费用。
“其实企业拿出的不多,但是这样资金可以请政府监管,会让个人对企业有更高的信心。同时也可以传递一个企业稳健经营的信号。”
“需要批准才能用这些钱,可能太麻烦了,就怕很多人会觉得‘只收不发'。”朱局长有些担心大家的接受度。
“已经成立专门的保险公司管理这些资金,还要开立资金专户、政府每个季度会派人监督。”这时候年金的管理机构还没有放开,委托保险机构去管理了。
江奕提出的这个叫做“社会保障第二支柱”。西方国家的政府、高校等事业单位的雇员很多都有这个“以企业为缴纳单位”的险种;华国其实在1991年已经出台了一个办法,不过现在有能力拿出钱的企业不多,要到8年后、国有企业通过上市脱贫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大部分也是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
朱局长终于想通了,这个值得一试。第二支柱推出一方面降低当地人对于私企的不良印象,一方面提高职员对企业的归属感。一旦有了数年的企业年金积累,这个企业就和自己同呼吸、共命运,谁还会对这个企业离心离德?谁还会说私营企业赚不到钱就会跑路?
这样长期运转下去,辽省“重重轻轻”的不利局面就会逐渐改善、私营企业发展的速度就会大大提升吧?
辽省政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