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两只狐狸(2/5)
那是相当硬气。
说完,自己都愣了。。要放在从前,廖教授为人师表,是绝对说不出这么“年轻”的话的。
可是现在,怎么顺嘴就冒出来了?
这是和齐磊呆的时间长了啊,和他一样幼稚了!
可问题是,幼稚、冲动这都只是齐磊的伪装啊,他表面幼稚,心里可脏着呢!
这次之所以帮着老董挖坑,是因为在职场,尤其是像大学这种体制内的单位,帮领导背锅其实不是坏事儿。
给董背锅背锅,别人想背都没那个机会。
“行!!”对于廖凡义的话,齐磊使劲点着头,“廖老师,你就是太仁义。这回我也不说话,全交给你了!”
廖凡义:“”
总感觉哪不太对,但凡换个人,廖凡义都觉得这是在坑他。
可是,董北国和齐磊,那肯定不能吧?这两人和他的关系
廖凡义认定,是不可能的。
这次研讨会命名为影视文化发展研讨会。
之前说了,参会的都是国内影视圈的头面人物。
比如几位影帝、影后级别的知名演员。
这个年代,对于这些演员来说,参加上面会议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为所属单位本来就是各文工团、话剧团和表演院校。
发个通知,人就到了。
再比如,一些知名的幕后工作者,导演、编剧都有。
然后是各娱乐公司,以及私营电影制作机构的老板了。
这里面最大牌面的当然是华宜那两兄弟。
最后,是各大电影厂。
后世年轻人听的熟悉一点的,像是京城电影制片厂、峨眉厂、魔都译制厂、儿童厂等等。
这些电影厂都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产物,有的甚至解放前就有了,属于体制内单位。
早年间,承担影视宣传任务,拍的片子也都以正片为主。
改革开放之后,和老旧国企差不多,基本都玩不转了。
除了,京城、长春、魔都等少数几个电影厂还能倚靠政府生存外,其它的电影制片厂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就比方说什么广西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潇湘厂等等,完全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只能说还剩一口气。
但是,你别觉得这些厂牌完全是体制内的产物,没有可取之处。
喜爱老电影的大概能有一些了解,几乎每家都有一两部值得称道的好片子。
制作水平,其实都不差。
问题还是出在身处体制内,天然的对市场经济接受度不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