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林先生,我们想跟你合作(2/5)
“刘先生,我们这个芯片,其中还包含了,关于可重构芯片的技术原理。”
可重构芯片具备软件、硬件双编程的特性,硬件架构和功能随软件变化而实时动态变化,因而又被称为软件定义芯片。
可重构芯片的出现打通了“应用定义软件、软件定义芯片”进而实现“应用定义芯片”这一人们长期追求的通道,而广泛的适应性也使其成为替代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器件和经典处理器的有力竞争者。
可重构芯片技术的发展经历曲折。
尽管可重构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但经过半个多世纪才终于获得突破。
可重构芯片最早的技术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的高层次综合理论和方法。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学者虽然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成为可重构芯片领域的全球领跑者。
了解可重构芯片的方法学原理,可深入理解这一全新技术路线的重要意义。
但是还是有许多地方,没有完全掌握。
而其中,动态可重构芯片的属性分类及潜在特点。
可重构芯片很多时候被误解成fga。
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如此。
在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就显得更少一些。
为了说明可重构芯片的独特性,我们以软件可编程性和硬件可编程性为两个轴,构建一个四象限的坐标图(图1),在来看看现有的芯片都可以放在哪个象限。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