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下扬州(2/5)
一个有趣的现象,陆四发现不少人名字都带个大字,什么夏大军、沈大富、彭大清、左大柱,王大强
可能是这些人的爹娘不会起名,也可能这年头取名带个“大”字是潮流吧。
不到五千人,这个数字陆四还是满意的,这些人主动站出来跟他走,说明他们不仅有勇气,也认同陆四的观点。
认同和勇气,是一支军队的基础。
即便这些人是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但只要他们心甘情愿跟陆四走,假以时日,终能从中诞生出一支精锐来。
余淮书支持了陆四的决定,因为不论陆有没有打下扬州,对于他只有利而无害。
打下扬州,正如陆文宗自己所说,可以使淮安与扬州相互呼应,以为根据对抗官军,这样淮安城便不是孤城,来攻的官军也不可能死盯着淮安城不放。
只要淮军能撑住一段时间,官军久攻不得,朝廷只能采取招安手段来安抚淮军。
毕竟,漕运可是大明朝的命脉,断不得。
打不下扬州,虽然可能真会让淮安陷入被合围的局面,但陆文宗的威望却肯定会被削弱,如此淮军上下才能真正做到唯他余先生马首是瞻。
骨子里,余淮书是相信朝廷会招安他们的,哪怕没有扬州城。
多年和县衙以及区上粮长打交道的经验告诉他,官府最怕出事。一旦出了事,官员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迅速将事情压下,而不是将事情搞大,那样对于官员顶上的乌纱帽不是好事。
只要他余淮书代表淮军表现出对朝廷的忠顺,让朝廷知道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反贼,而是被监河兵逼反,余相信那位逃出淮安城的路部院肯定会以安抚手段来解决淮军问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