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风起云蒸(4/5)
蓟国吏治清廉而高效。五十万马韩盐户,晒盐、筑城,两不耽误。随晒盐工艺不断改良精进,年产十六石,绝不是梦。临泃县等薮中七县,皆有大量辰韩、弁韩,国民入住。薮东守乐隐,不愧是蓟国宿吏。能将蓟王龙兴之楼桑邑,治理妥当。治下三县,自是手到擒来。
话说,蓟王将三韩七十八国,自上而下,悉数纳入治下。可谓神来之笔。各国主,就地转化成邑令、邑长,大小头领为衢长、里魁。协助汉官官吏族中百姓。事半而功倍。如遇纠纷,只需秉公处理,自会心悦诚服。
少时刘备曾言,不患寡,只患不均。说的亦是这个理。
蓟王治国,恩威并济。由军曲候、队率等各级将校,兼领各城尉,携麾下精锐,驻扎城中。以为震慑。刺奸、贼捕,自不可或缺。
蓟国一日千里。郑门千余子弟,正当其用。学坛太学生,先为实习生,再择优出仕,已成惯例。北地才俊,纷至沓来。三百出仕,二千及冠。乃梦寐以求。
蓟王首创之“实习生制度”。可谓鐾刀布、试金石。能力品行究竟如何,一试便知。即便稍有参差,肯下苦功,终归勤能补拙。
太学生,人数日众。四千亩学田不够分,蓟王又在周边各城,划拨学田,凑足万亩。供寒门学子自耕自养。学坛号称熔炉。汇聚东西南北,乡音思潮。无论博论崭露头角,还是课业名列前茅。终归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先前四位大儒,各有所长。今皆归郑玄门下,有诸太学博士,博学广智,又兼百家之长,具春秋大义。皆是未来蓟国栋梁。
少年强,则国强。后人诚不欺孤。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